SmartM 人才培訓網

新書搶先看》遠離內心小劇場的第一步:別再「猜」別人想什麼

蘇絢慧
2019-01-19
新書搶先看》遠離內心小劇場的第一步:別再「猜」別人想什麼
跟主管、老闆談加薪升職,總是抓不到要領,談判重點是什麼?
4大主題,12堂線上影音課程,限期早鳥優惠中!
立即點擊報名:「職場菁英 職涯升遷加薪全攻略

固執主觀解讀外界及他人,

活在內心暗黑小劇場

名雄看著自己告白的女同事—艾琴,發現艾琴在收到自己的告白信之後,就對自己很冷淡。以前見到面還會點頭微笑,聊上一、兩句,怎麼現在改變這麼明顯,連目光稍微對望一下,也會馬上迴避。
名雄悄悄觀察了幾天,發現只要自己出現,本來和其他同事說說笑笑的艾琴,會突然變得安靜、沉默。中午,若是他主動邀請大家一同去吃午餐,艾琴一定會說她有事,不一起去了。
他沒有收到艾琴的回信,也沒有感覺艾琴想和自己談一談。他自認為自己可以接受拒絕,只要說清楚了,大家還是可以好好當同事。可是為什麼艾琴什麼都沒表示,而且還有意冷淡、拉開距離?
名雄越想越煩躁和憂心,他不知道艾琴會怎麼看自己?會不會其他同事都知道了,正在背地取笑他,自己卻什麼都不知道?因此,他決定找比較熟悉的同事問問。同事表示沒聽說,不過經名雄一提,好像也感覺到氣氛怪怪的。於是,名雄索性大膽地問同事,艾琴究竟是怎麼想的?為什麼連個回音都沒有?到底是還在考慮,還是不想理會?自己到底應該更積極,還是該多等待?
同事也不知道怎麼回事,只好勸名雄想開點,如果女孩子沒有回應,或許就是緣分還不到。
只是那天之後,名雄並沒有就此放下,他依舊觀察著艾琴,不停從艾琴的舉動中,猜測她釋放的訊息是「我喜歡你」還是「我討厭你」。但大部分時間裡,艾琴都面無表情,不然就是和其他同事互動。
幾週下來,名雄的焦慮和煩躁並沒有減少,他甚至覺得那個曾聽自己吐露心事的同事,是不是也對艾琴有意思?為什麼他們常常會一群人約去聚餐或是看電影,卻從來沒有約他?
名雄越想越不對,越想越混亂,他開始覺得艾琴在藐視他、不尊重他,把他當做不存在的人。這種感覺很糟,彷彿自己是個讓人亟欲擺脫的噁心東西。他對艾琴的感覺開始扭曲,心想:也許艾琴根本是個對感情不忠的人,她不想表態,就是為了讓自己能一直暗戀她、喜歡她,這樣就可以一直占上風,讓他離不開也得不到。這樣一想,名雄開始覺得艾琴根本是個壞女人,也許她沒有自己想的這麼美好、這麼善良;這種驕傲的女生,有什麼了不起?名雄竟開始在無意識中敵視艾琴,這是他自己沒有覺察到的⋯⋯
我們從小就很會「猜」,「猜」媽媽心情為什麼不好?「猜」為什麼爸爸比較不重視我?「猜」我到底要怎麼做,才能得到同學或老師的喜歡?
我們每個人都有很長的「猜」歷史。小時候的「猜」,是因為大人叫我們不要問、不要多嘴,於是我們只能靠自己察言觀色,自己猜、自己下定論,自己捕捉線索、解讀線索。
長大一點後,我們的「猜」就更厲害了。猜同學和老師的言行舉止,以及他們話語中的意思;猜同事人好不好,有沒有什麼心機目的;猜主管要我做什麼,或是不喜歡我做什麼。我們以為體貼,就是會猜,就像父母所說的:「不用人家說,就應該懂得別人要你做什麼,自動一點。」所以,我們在不知不覺中,以為會猜是種能力,也是美德;以為自己總是能猜測別人的心思,並把猜測視為自己的直覺,認定自己一定能知道別人沒說出來的意念,而且八九不離十。
關於這種現象,我常覺得,我們的社會不善於思辨、不善於對話,人人卻都像通靈者般鐵口直斷,既不需要資訊內容,也不用交談核對,就能認定了別人「一定是怎樣,才會這樣那樣」。
「猜」,是我們小時候因為得不到說明,也無法獲得詢問、表達、對話的機會,所產生的自動化「解答」模式。我們透過猜測的方式,讓自己所感覺到詭譎無明的情緒,有個能夠緩解焦慮不安的暫時解答。其作用是因應我們面對未知、面對不明確時的恐懼和躁動。
然而,當我們習慣用「猜」,來因應成人後的人際關係與生活環境,卻絲毫不覺的話,那麼「猜」,就會成為自動化的反應模式,無法停止以自己的主觀解讀,來認定他人的意圖及外界的情況。再加上,若我們的世界觀是偏向負面的,便更會自動以敵意的、邪惡的、扭曲的眼光來看待外界。那麼,在猜測的過程中,不僅很自然地就會往壞處想,還會災難化地想像出各種可怕的情節。
所以,很會猜的人,同時也會成為很會嚇自己的人。如此恐嚇自己,當然會心神不寧,更可能疑神疑鬼,出現疑心症狀。
而太會猜,卻不懂得澄清及查核的人,無法釐清事實,只能一個人悶著想破頭。當想破頭也想不出「答案」時,就可能自動腦補,創造各種可能的答案,好回答自己的問題。偏偏擁有這種模式的人,往往因為太執意認定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,所以無論他人後來怎麼說明或嘗試溝通,他也會認為別人這麼做只是欲蓋彌彰、強加解釋,無法鬆動他主觀的認定。
這種自我偏執的傾向,時常因為自己的扭曲想法,而讓情況越來越惡化,不只造成對自己的打擊和重創,也造成對他人的指控和仇視。
當然並不是這樣的人,就必然會成為偏執狂;但若不適時發現及修正,發展成偏執狂的情況,將難以避免。
典型的偏執狂表現包括兩項:因為誇大的恐懼干擾,認定壞事一定會發生;以及擔心其他因素或條件會導致壞事即將發生。
偏執的人,會煩憂某人設法導致他遭到人身攻擊,甚至會殺害他;也擔心某人設法導致自己遭遇實際上的情感傷害(例如外遇、出軌、背叛)。或是將偏執表現在認定某人發布關於中傷他或毀謗他的不實傳言上;以及擔心某人設法從他身上竊取或詐騙金錢。
這種對世界糟糕及負面的想像,且毫不懷疑地認定「壞事」及「傷害」一定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想法,可能來自他幼年時的不幸,或是童年曾遭遇失喪及不公。他在無意識中,將過往的經驗謹記於心,耳提面命地要自己務必防範那些可能的損失及傷害。他太害怕被騙、被害、被惡意對待,因此把所有誇大的恐懼情緒,拿來猜測及懷疑別人,而不是用來做更實際、更有建設性的自我保護或關係維護。
最常見的例子,是已婚者,並沒有因為結了婚,而把心思和力氣花在了解如何培養與經營關係;無論是知識或技巧,全都無動於衷,不願學習。卻對伴侶採取緊迫盯人、嚴加管控的態度,並且提取自己強烈而誇大的不安全感,用來要脅和恐嚇伴侶配合自己的作息與行程。當自己要檢查伴侶的私人物品及通訊時,伴侶應該毫不考慮地提供並配合,才叫做無愧於心,沒在背地裡做什麼對不起另一半的事。
這種被自己的恐懼及不安全感支配的人,無法真正理解和體會,對周圍關係裡的人們來說,如此遭到懷疑及緊迫盯人,究竟是什麼感覺。
我們的內在確實會經驗到焦慮及惶恐,但若是無視於害怕自己受傷與受害的扭曲信念,任由自己被誇大的恐懼及不安全感左右,便會淪陷在受害、受苦的心境中,不可自拔。你要試著明白,自己的想像和現實之間,一定會有差距;而自己所認定、猜測的,不必然就是客觀的事實。因為這世界,並不是以我們為中心運轉著,也不是存在於我們的腦中:只要我這樣想,事情一定會成真。
試著停止對自己的誇大想像,也停止漠視這世界真實的存在,這是我非常重要的建議。(本文摘錄自《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:即時療癒人際關係的痛與情感內傷》究竟出版)

 

書籍介紹

書名: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:即時療癒人際關係的痛與情感內傷

作者:蘇絢慧

出版社:究竟出版

出版日期:2018年12月

 

蘇絢慧

諮商心理師,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、璞成心理學堂創辦人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。
曾任醫學中心臨床社工師、諮商心理師及臨床教師(督導)。兼任大學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、基金會諮商心理師。
長期投入在專業助人工作領域,已超過二十年。除了進行個人諮商、伴侶諮商、團體諮商,以及心理課程的教育之外,持續以寫作的方式,推動社會大眾關注心理健康議題,和學習關懷自我個體化的成長及發展。本書是第20本作品,其他已出版作品包括《七天自我心理學:找回原本美好的你》《你過的,是誰的人生?》《敬那些痛著的心》等(以上皆為究竟出版)。
 
延伸閱讀

新書搶先看》30歲是什麼?就算無力,也只能繼續前進

嚴禁抄襲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。歡迎各媒體交換文章。

關注工作、管理、商務情報

親愛的讀者,歡迎加入「SmartM人才培訓網」Facebook粉絲團,每天更多豐富的工作、管理、商務報導等你關注與分享。

加入Line帳號,關注最新的工作、管理、商務情報,學習不間斷,精采文章不漏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