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martM 人才培訓網

表面上說沒事,其實心裡很有事

Readmoo閱讀最前線
2019-05-27
表面上說沒事,其實心裡很有事
圖片來源 : Pexels
【商業社群人脈學】
更多關於職場人脈的應用和技巧,
6/9前早鳥優惠!→影音+音頻+活動

辨識何謂被動式攻擊反應

蘿貝塔和喬伊斯合住一戶公寓。她們以共有的家用金購買雜貨。為了省錢,她們每星期去量販店採購一次。在量販店買半加侖的鮮奶比在附近超市買兩夸脫還便宜。
一天早上,喬伊斯想加鮮奶到她的玉米脆片裡,卻發現紙盒裡只剩一、兩匙鮮奶。蘿貝塔正準備出門上班,喬伊斯問她:「鮮奶怎麼沒了?」
「鮮奶沒了嗎?」蘿貝塔說:「你知道我朋友傑克昨晚泡了熱可可來喝,一定是被他用光了。不好意思啊!」
依個性而定,喬伊斯有四種可能的反應:
1.「這樣啊,如果你有腦袋,怎麼不想一想⋯⋯」喬伊斯一邊說,一邊把將近空了的鮮奶盒丟向蘿貝塔,殘餘的鮮奶灑到她的裙子上。「傑克繳錢給我們當家用金了嗎?希望他覺得『我的』鮮奶很好喝。」
2. 「沒關係。」喬伊斯說:「我上班途中再買咖啡來喝。」當然,咖啡要另外花錢,而且她抗拒不了星巴克的司康,但她不想惹得蘿貝塔不高興。她說:「祝你有愉快的一天。」
3. 喬伊斯深呼吸一口氣。「看來我們要重新規劃購物清單了,不然就是先在附近超市買一買,免得不夠用。我們晚上討論一下吧。」
4. 「喔,好吧。」喬伊斯柔聲說道:「我找別的東西當早餐好了。」她想起架子上還剩最後一盒優格,那是蘿貝塔的最愛。
老實說,當你面臨類似的處境,哪一種反應最接近你的反應?這是一本關於被動式攻擊的書,但這四種反應只有一種符合被動式攻擊的行為模式。如果你自己有被動式攻擊的問題,或你之所以在讀這本書是因為身邊有這種人,那你可能一眼就能認出那一個選項。不過,且讓我們先看看每一種反應意味著什麼。
•第一種個性帶有侵略性。侵略性的反應通常是一時衝動,但背後的目的是要造成傷害。
丟鮮奶盒的動作只帶有溫和的肢體暴力,但情緒上的暴力更惱人。無謂地侮辱及影射蘿貝塔的男性友人就是一種情緒暴力。憤怒在此顯而易見。
•第二種反應的個性消極。做出消極反應的人不表達自身需求、不捍衛自身權益,往往是因為自卑,他們覺得自己比別人更微不足道。我們在這裡看不到憤怒的痕跡,但很難想像一個人能夠長此以往而不累積滿腹怨氣。
•第三種反應的個性果決。光是深呼吸一口氣的動作就說明了很多。喬伊斯感覺自己怒火中燒,她先經過思考才做出反應。在她看來,問題出在鮮奶的供應不當,蘿貝塔的朋友只是剛好用了最後一些。他們的需求相互衝突,是時候好好討論了。好好討論才是積極正面、成熟負責的解決問題之道。
•第四種反應是典型的被動式攻擊型人格。表面上看不到憤怒。到了晚上,蘿貝塔在找她的優格時,喬伊斯會甜甜地說她總得吃早餐,而她只找得到那盒優格。蘿貝塔怎能對她生氣呢?就某個角度而言,喬伊斯只是拿回蘿貝塔欠她的。但蘿貝塔可能也會覺得被刺傷,尤其如果她和喬伊斯已是老交情了。

被動式攻擊者的行事作風

被動式攻擊又稱消極抵抗,是以看似沒有敵意的方式來表達憤怒的一種手段。由於沒有一個定義能像實際舉例一樣生動釐清它的涵義,我們不妨依序看看幾個被動式攻擊程度越來越強的狀況。
露西討厭早起。為了叫她起床,她母親總是喊了又喊,但她還是躲在被窩裡假裝沒聽到。事實上,露西很清楚她母親何時會氣呼呼地爬上樓梯敲她的房門,而她會趕在那之前跳起來衝進浴室。
聽起來夠簡單的,對吧?小時候我們可能都有過類似的表現。或許是賴床,或許是大人講了好幾次,我們才關上電視去做功課。我們會乖乖照做,只不過做得拖拖拉拉。我們用這種方式激怒爸爸媽媽。如同我們每一個人的母親,露西的母親每天一早就從被兒女的行為激怒開始。
我們來看看當被動式攻擊變得更嚴重一點的情況。
為了結束這種拉鋸,露西的母親用了新的招數對付她。她告訴露西,從今以後她只會叫她一次,她要是不起床就自己去上學。也就是說,她要麼得走路去,要麼得等公車。第二天早上,媽媽只叫她一次,露西就起床了。但她占用全家唯一的一間廁所,慢吞吞地刷牙洗臉。等她終於打開門時,全家人都聚集在門外。
因為不能上廁所,大家的行程都被打亂了。露西伸伸懶腰說:「我只是想照你說的做啊。可能我還沒完全清醒,所以動作有點慢吧。」
在家人眼裡,露西的拖延戰術或許看起來很故意,但露西可能不明白自己這麼做的動機,她的出發點可能也不是要造成傷害。畢竟,她只是聽從命令,而且她已準備好一套說詞。在這個案例中,我們看到被動式攻擊處世之道的源頭。
我們再看看幾年之後的露西。
電話響起時,露西看到來電者是她父親的生意夥伴。她沒讓電話轉到答錄機,而是主動接起電話,提議幫對方留言。她父親的生意夥伴說,明天一早不要到公司碰頭,請她父親直接去機場搭飛機,這樣才趕得上一場重要的會議。露西提筆寫下留言,甚至還問了班機時間。掛上電話之後,她把字條丟到她父親放公事包的小書桌上,然後就去看電視了。
那天晚上,一家人共進晚餐時,她父親的手機響了。和對方講完之後,他氣沖沖地掛斷手機。「露西,你什麼時候才要告訴我更改航班的事情?」
露西抬起頭來。「更改航班?喔,對,你的搭檔打來過。」
她父親深呼吸一口氣。「他說是你接的,他還留了言。」
「是啊。」她說著朝父親的書桌走去。「就在這裡啊。」她彎下身。「哎呀,一定是你放公事包的時候掉到地上了。對不起啦。」她把那張仔細寫好的字條交給父親。
露西單純只是粗心大意嗎?還是因為父親不讓她和一些年紀較大的朋友去參加週六晚上的派對,她就用這種方式還以顏色?她的家人說不上來,露西本人可能也不清楚。反正她會確保父親在上床睡覺前看到字條,對吧?儘管如此,這種袖手旁觀的做法依舊是一種被動式攻擊的表現。
接下來的例子則不是袖手旁觀,露西採取行動了。
露西現在上大學了,但不是她想上的那一所。她想上的在另外一州,那所大學的校園很酷,還有很棒的足球校隊。爸媽說那裡的學費太貴,他們付不起。她只好上了這間離家兩小時車程的學校,爸媽說這裡的學費他們「勉強可以應付」(而那還是在她母親被辭退之前)。他們給了她一張信用卡,用來支付學校的花費,於是她把這張卡刷爆,買了一台新的筆電。她告訴爸媽說教授「要求每一位學生都要有筆電」,即使她腦袋裡盤算著一堆除了課業以外的用途。她可能認為那張信用卡是父母向她求和示好的表現,因為他們逼她去上她心目中第二順位的學校。
到了這時,露西已經深深陷入被動式攻擊的模式裡了。儘管她的父母可能覺得這是一種報復的舉動,露西卻可能認為她有權拿她應得的。她的被動式攻擊也展現在其他的人際關係上。
露西的室友佩妮長得很漂亮,她有一件淺桃紅色的毛衣,那件毛衣她穿起來格外動人。露西「借」來穿,不知怎地灑了紅酒到毛衣上。她把毛衣丟在她自己的衣櫃底部,毛衣就這樣放了幾天,直到室友為了穿去參加聯誼找起這件毛衣來,露西才說:「喔,天啊!我本來想送去洗衣店,趁你還沒看到就弄乾淨的。真的很抱歉。」
關於被動式攻擊這件事,我們來看看露西的人生告訴我們什麼。
以最輕微的形式而言,我們可能在自己身上看得到被動式攻擊的痕跡。我們都會口頭上說好,結果卻用反其道而行來吐露內心真實的感受。舉例而言,在購物商場,我們拿了慈善捐款的表格,然後就把它丟在車上。我們同意要幫學校的活動做準備,但這件事不知怎地就被排到待辦事項的最後一項。我們答應要做某件家事,但卻玩得渾然忘我,把家事忘得一乾二淨。
在諸如此類的情況中(至少就多數而言),被動式攻擊的關鍵要素不見了。這個消失不見的關鍵就是「憤怒」。媽媽每叫她起床一次,露西就更心煩一點,但她表面上保持冷靜,即使媽媽的嗓門越來越大。討厭的老闆交代了討厭的任務,員工就把老闆交代的東西放在文件匣的最底部,或是老公每次去買東西都忘記太太交代的購物清單,這些都跟露西的例子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在占用廁所時,露西的敵意較為明顯,但也並非開誠布公。在被動式攻擊的這個階段,當事人即使明顯盡了全力按照別人的要求去做,卻仍能成功搞砸結果。比方傑克乖乖洗碗,但在過程中打破了兩個杯子,他為自己開脫道:「我只是有點笨手笨腳。」
「疏忽」是被動式攻擊的另一面。露西知道那通電話留言對她父親很重要。不管實際上是不是她把字條丟到地上的,她反正沒特別請她父親注意。被動式攻擊常常表現在忘記傳遞訊息或採取相關措施上,因為你對某人很生氣,而你知道那個人會因此受到傷害。
被動式攻擊也包括報復行為,像是露西把信用卡刷爆,但請注意,她自認有資格擁有那台筆電。她不認為買那台筆電是故意要攻擊她父母的痛處。

你可能會問:人怎麼會這樣?

首先,身為一個閱人無數的心理醫生,我可以告訴你:說真的沒有「劣根性」這種東西。
我再重複一次:沒有天生的壞胚子、壞小孩、壞人。被動式攻擊的行為不代表你是壞人,隱藏在這種行為背後的憤怒也不代表你很壞心。然而,我刻意挑一個孩子/青少年來舉例,是因為被動式攻擊的根源通常來自人格養成的時期。
我也想補充一點:儘管前述行為絕對不是可以接受的行徑,但我對露西和她既困惑又氣惱的父母一樣心疼。直到露西明白自己的行為有問題之前,她還會繼續傷害其他人,而我對她和這些人也都一樣心疼。不管是對本人還是周遭旁人,被動式攻擊都是人際圈中的一個問題。這種偏頗的生存策略常常造成破壞,本書的用意是要幫助雙方一同擺脫它的不良後果。
我們來看看被動式攻擊的根源何在,以便了解像露西這樣深陷其中的人。

一切是怎麼開始的?

被動式攻擊是一種應對機制。當人覺得自己無能為力,或者當人害怕招致不好的結果(例如造成雙方的衝突或決裂),這種應對機制就啟動了。無怪乎被動式攻擊的行為源自幼年時期,兒時的我們多少都對控制自己的人生無能為力。
我們依賴父母或監護人供應食衣住行等基本需求。法律規定我們要上學。在學校,我們每天的生活多少都受到課表的支配。理想上,孩子覺得父母或監護人能滿足他們身心雙方面的需求。成長過程中,他們生活安定,受到照顧與保護,對家庭有歸屬感。他們學會信任,並懂得情感交流。在家庭與學校之間,他們培養自身的技能及隨之而來的自信。經由受到照顧,他們也學會照顧他們在乎的人。
然而,並不是每個人的成長經驗都這麼美妙,甚至絕大多數人都不是這樣長大的。有些家庭裡的人際關係可能直接導致被動式攻擊的行為,有些家庭則間接鼓勵了這種行為。
被動式攻擊是怎麼開始的?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情況。
強勢+弱勢=被動式攻擊
如果父母其中一方很強勢、另一方很弱勢,孩子幾乎難免都會有點被動式攻擊的傾向。父母當中弱勢的一方可能會用被動式攻擊的方式對付強勢的一方,不知不覺間就為孩子樹立了絕佳的榜樣。被動式攻擊的媽媽背著爸爸買零食給孩子,然後交代孩子說:「我們不要告訴你爸。」孩子從中學到不能直接和強勢或易怒的人硬碰硬,但可以為了得到你想要的而對他們說謊或保密。
弱者幾乎難免會對強者心生憤怒和敵意,而弱勢父母不誠實的溝通、甚或蓄意破壞的舉動,孩子也可能參與其中。終其一生,在面對威權人物時,被動式攻擊的孩子對強勢父母的憤怒或報復渴望,可能一直潛藏在他們內心深處,不自覺地影響著他們的應對方式。
早年接觸的其他人也可能為被動式攻擊行為提供角色模範,例如比較年長的哥哥姊姊和親戚朋友。隱藏負面感受的社會文化也是被動式攻擊的成因。
 
嚴禁抄襲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。歡迎各媒體交換文章。

關注工作、管理、商務情報

親愛的讀者,歡迎加入「SmartM人才培訓網」Facebook粉絲團,每天更多豐富的工作、管理、商務報導等你關注與分享。

加入Line帳號,關注最新的工作、管理、商務情報,學習不間斷,精采文章不漏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