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martM 人才培訓網

經營自媒體,就一定有效?《從0到1》給新創公司的三劑品牌/行銷「醒腦劑」

dcplus數位行銷實戰家
2015-04-16
經營自媒體,就一定有效?《從0到1》給新創公司的三劑品牌/行銷「醒腦劑」

關於最近暢銷的書《從0到1》(主要作者:Peter Thiel),如果你當這是一本「工具書」,或以尋找「方法論」的心態讀這本書,這恐怕會讓你大失所望。讀完後,你也許會抱怨:沒什麼特別實用的「精華」。但你會覺得這本書裡有種深邃的力量。雖然是本「暢銷書」,但從品牌/行銷的角度而言,其中蘊含了一些經典的道理。這些道理給了新創公司三劑「醒腦劑」,以此反思。

 

我將從品牌、市場區隔、行銷三個層面依序講述。

 

沒有品牌的公司,是沒有靈魂且不長久

 

我接觸過一些新創公司。不少創辦人跟我說: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,顧不上建立品牌。對他們而言,「賣得出產品」(銷售)才是關鍵。於是,這兩年,我們看到了一種「假象品牌」的現象。例如:很多新創公司,醉心於讓產品的名稱乖張怪異,或大肆渲染工作環境有多舒適:有懶人沙發、免費按摩椅、可以帶寵物上班、可以跟老闆說不等等。但是這些真的能成為品牌元素嗎?即使勉強是,能為品牌建立打下牢固的地基嗎?他們有實質內涵嗎?有用嗎?新創公司是肩負相同使命的一個團體,品牌取決於內涵。

 

讀完《從0到1》後,有這麼一段話讓我很感動:「有才華的人不需要為你工作,因為他們有眾多選擇。你應該直接捫心自問:他們為什麼放棄去 Google 獲取高薪和威望的機會,而去你的公司做第20個工程師呢?唯一的好答案必須針對你的公司量身訂製,因此在這本書裡你找不到答案。但有兩種類型的好答案:一類是關於公司使命;另一類是關於團隊。如果你解釋為什麼公司使命激勵人心,那麼你既能吸引你需要的員工。在薪資福利你可能比不上2014年的 Google,但如果能就公司使命和團隊給出好回答,你便和1999年的Google 站在同一高度。」

 

這要回到一個原點性的問題:你為什麼創業?我知道答案有很多種。不管你是為了自由、理想,還是被逼得走投無路;想清楚:公司使命是什麼?我的品牌要和目標受眾建立怎樣的關係?從創業的第一天開始,著手建立品牌資產。在立竿見影的銷售利益誘惑下,請依然堅持品牌的價值實現。

 

就如同 Peter Thiel 所說:「一家公司最顯而易見的壟斷,是對自己品牌的壟斷。

 

不要自以為找到的就是「利基市場」!

 

Peter Thiel 在《從0到1》裡反覆強調了一個觀點:「要做壟斷型企業」。這意味著:不要試圖取悅每個人,要在一個利基市場裡站穩腳步,成為領頭羊。這和所謂的「行銷定位」概念如出一轍,就是做第一個佔領消費者心理的公司。

 

但是,如今,不少新創公司有點「物極必反」了。他們沒有跟風建立一個毫無特色的企業,但卻總自然認為:自己就是那個空白市場的填補者。創辦人在向投資人講述自己創業提案時,總得意洋洋的強調:自己面對的是怎樣一個有巨大潛力的「藍海市場」。

 

為此,《從0到1》提出了:到底什麼是利基(區隔)市場呢?書裡舉了這樣的例子。建議創業者們反覆琢磨:「假如你想在美國加州的Palo Alto開了一家英式餐廳,你可會這樣找理由:「沒人在那裏開英式餐廳,我們擁有整個市場。」除非這個市場明確需要英式食物,否則你說的就是錯的!如果現實是本土餐廳擁有市場主導權,怎麼辦?如果附近城鎮的所有餐廳是市場的一部分,又怎麼辦?

 

這些問題都很尖銳,但是更大的問題,是你內心根本就不想問自己這些問題。當你聽到大多數新開的餐廳在一、兩年內就關門了,你的本能告訴你:你的餐廳肯定不會這樣。你會設法向大眾證明你是個例外,而不是認真思考是否真是如此。你最好停下來思考一下,在Palo Alto是否有熱衷於英式食物的消費者,有極大的可能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消費者存在。

 

這個例子也再次印證了:前期市場調查的重要性。當然新創公司沒有財力請傳統市調公司做諸如「焦點訪談小組」的調查,但可以充分運用社群媒體,找到你認為的目標客群,看看他們是不是真如你所想?

 

如果你只看到你的產品擁有的細微特色,也許你認為這個產品很棒,因為他是你家的祖傳秘方,因為他是你家鄉獨有的特產......,那麼,你的生意很可能無法持續。

 

Peter Thiel 說:「非壟斷者透過把他們的市場定義成各種更小市場的交集,來誇大自己的獨特性。

 

不要過於迷信「自媒體行銷」

 

近年來,「網路思維」紅遍大江南北,談及這種思維,很多都聚焦於:產品要如何完美?產品要怎麼注入「自媒體行銷」基因?彷彿一個完美無缺的產品憑空誕生,就能博得滿堂彩。那些我們熟悉的創業產品,真得沒有行銷嗎?真的就是「自媒體行銷」嗎?

 

事實上,行銷和產品一樣重要。

 

《從0到1》裡寫到:「工程師的夢想是生產品質優良,『可以自行銷售』的產品。但是這樣描述實際產品的人是在撒謊:他不是異想天開(自欺欺人),就是正在設法推銷某種東西(而這會造成自相矛盾)。與此截然不同的商場老話提醒我們,『最好的產品未必會是常勝軍』。經濟學者將此歸因於『慣性偏好』:不管質量如何,特定的歷史環境決定了哪種產品受歡迎。」

 

這是真的,但這並不是說我們當今使用的操作系統,和我們打字的鍵盤鍵位僅僅是隨機產出。將推銷做為產品規劃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更佳恰當。你發明了新產品,但沒有對的方式推廣,那麼你的生意很難做下去(無論你的產品質量有多好)。

 

Peter Thiel 還指出:「現在,不少新創公司總認為:銷售策略越多越好,傾向於使用『大雜燴』的行銷方式,卻發現起不了作用。『這也體現在社群行銷:只要是熱門的社群媒體(Facebook、Line、YouTube、Instagrm等),就想在上面「安寨紮營」,卻沒有整體戰略,也不明白最終想在社群媒體上獲得什麼?僅僅是聲量?但這對到達率有幫助嗎?現實就是:大多數的公司沒有有效到達、社群行銷戰略,這些都是導致他們失敗的最主要原因:不是產品差,而是糟糕的行銷。」

 

延伸閱讀:為何運用設計思考後,結論與預設方向不同?

 

原文出處:《從0到1》給新創公司的三劑品牌/行銷的「醒腦劑」

 

嚴禁抄襲,若欲轉載,敬請註明出處「SmartLinkin商務社群網」並附上原文連結。
歡迎各大媒體交換文章連結。
圖片來源:主圖、縮圖-Roy Blumenthal(CC Licensed)
加入「SmartLinkin商務社群網」粉絲團,更多商務訊息等你關注。
嚴禁抄襲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。歡迎各媒體交換文章。

關注工作、管理、商務情報

親愛的讀者,歡迎加入「SmartM人才培訓網」Facebook粉絲團,每天更多豐富的工作、管理、商務報導等你關注與分享。

加入Line帳號,關注最新的工作、管理、商務情報,學習不間斷,精采文章不漏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