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martM 人才培訓網

為什麼人會找藉口、與名人裝熟?康乃爾心理學教授教你看穿人性

湯瑪斯・吉洛維奇
2015-07-22
為什麼人會找藉口、與名人裝熟?康乃爾心理學教授教你看穿人性

在康乃爾大學任教有許多好處,教職員網球場就是一例。球場位於校園一隅,一座小山坡下,景色宜人,絕少颳風,柔軟的泥土地面有助減緩球速,雙方特別容易打得你來我往,誤以為自己球技精湛。最近我在場上打球時,不經意聽到以下的對話,說話者是舉國聞名的大教授,也是當地知名的網球迷。

 

A:「我好期待呀。我好幾個禮拜沒打球了。」

 

B:「我喜歡偶爾擱下工作來打球,打球讓我精神一振,而且更能專心。」

 

(兩人繼續閒聊。)  

 

B:「我的膝蓋很不舒服,上禮拜打球時扭到了,之後我的動作就沒那麼靈活,也許該去看骨科。」

 

A:「喔。」

 

(兩人繼續閒聊。接下來,等兩人打完第一局以後……)

 

A:「我覺得球拍上的線拉得不好,擊球的感覺不太對勁。你都是去哪裡弄的啊?」

 

(B走回底線,充耳不聞。)

 

我身為社會心理學家,覺得這段對話格外有意思,清楚反映我在課堂上闡述的一個現象:「自我設障」。自我設障指的是設法替自己的表現找理由,藉此左右別人的看法。比方說,我們會先提出自己面臨的不利狀況,替之後的失敗找藉口,講得像是任何人碰上這種狀況都不免面臨失敗。要是後來我們取得成功就更好了:照理講,對方會對我們的本事更感驚豔,認為我們是能克服不利條件的真正好手。

 

自我設障策略其實分為兩種:真實自我設障與假造自我設障。「真實」自我設障是設置真實可見的障礙,會害自己確實不容易成功,但也有藉口替失敗開脫。學生不在考前臨時抱佛腳,有企圖心的演員在試鏡前喝醉,都是很好的例子。這樣做以後,有時甚至注定以失敗收場,但起碼別人不會認為失敗原因在於能力不足(至少當事人希望別人不要這樣想)。 

 

另一方面,「假造」自我設障是一個風險較低的策略,當事人只是宣稱自己面臨不利條件,在事前或事後替失敗找藉口。雖然這招四處可見,但大概是在運動場所與學校(尤其是大學)等表現結果一清二楚的地方最常出現。在運動方面,我想大家對開頭的例子都很熟悉。在學業表現方面,許多大學生似乎是在比誰可以書讀最少(至少自稱如此)卻考得最好,英文甚至出現專用單字「sneaky booker」,指表面不用功但私下偷讀書的傢伙。

 

自我設障的現象反映許多有趣議題。真實自我設障讓我們好奇一個人到底希望別人如何看待他,是才華洋溢的酒鬼比較好,還是完全發揮潛力的庸才比較好?浪費大學四年只求建立不讀書的形象到底有何好處?我想到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《六十分鐘》節目曾訪問網球名將馬克安諾,主持人提及他有一陣子表現不佳,另一位名將藍道卻打得很順,他回答說他終究比藍道更有天分,藍道的排名較高「只是」因為練球較勤。這個自我設障很有意思!難道我們會因為藍道比較認真而降低對藍道的評價,因為馬克安諾比較打混而提高對他的評價?今日社會不看重苦幹實幹,這類自我設障做法隨處可見,讓人好奇今後社會是否日漸不重視決心毅力,卻稱許外貌、口才與體能天賦。

 

綜觀自我設障做法流露出的奇特偏好,背後原因在於特定領域不只要求「優秀」(亦即高於平均),更要求「卓越」(亦即位居前茅),至少看似卓越,可惜卓越往往無法單靠努力,還得依賴天賦,因此要是無法擠身頂尖,至少得讓別人認為自己是受障礙所累,否則也能表現得出類拔萃。採取這類自我設障策略的人甘願放棄平凡結果(亦即讓人覺得「優秀」),只求換取更佳結果(亦即讓人覺得具備非凡潛力,但要是手法不夠好,恐怕顯得裝模作樣)。

 

自我設障牽涉的另一個議題是欺騙對象為何?演員在試鏡前喝得酩酊大醉,不僅可以避免別人認為他的才華不夠,也可以避免自己心生類似想法。學生(裝作)不用功,不僅可以避免別人覺得他笨,也可以避免自己這樣覺得。

 

自我設障還涉及另一個有關「為何」的問題,假造自我設障尤其如此。這個問題不是「為何」選擇某些人作為欺騙對象,而是「為何」相信這招有效,或者為何明知無效仍繼續運用。我們找的藉口有時會「奏效」,因為別人很難判斷藉口的真偽。然而,多數自我設障做法其實往往不太管用,影響他人觀感的效果不如預期,假造的藉口會被看穿與忽視。在本章開頭提到的打網球例子,兩人顯得不太理會對方的難處。大學生很少欣賞那些宣稱偷懶卻成績優異的同學──所以才會有專門單字形容他們。我跟同仁最近確實做過許多實驗,發現假造自我設障多半難以奏效,例如我們請受試學生舉出宣稱偷懶卻成績亮眼的同學,然後問他們有何看法,結果他們多半並不相信,反倒認為那些同學是在裝模作樣,而且裝得不像。

 

歷久不衰的無效策略

 

我們有不少交際策略,用來抬高自己或達成其他目的,但其實通常適得其反,自我設障正屬一例,其他例子包括藉名人自抬身價,吹捧自己,還有刻意積極表現好讓人留下印象,至於賣弄炫耀與高談闊論有時也算在內。如果這些策略不管用,為何我們繼續採用?為何我們並未發現這樣做往往弊大於利?有時別人會暗示他們認識名人或富豪,例如講說:「法蘭西斯(Francis Bacon)的那幅作品畫得有些綁手綁腳。」或者說:「雖然布魯克(Brooke Shields)(譯註:布魯克‧雪德絲,知名演員,憑《藍色珊瑚礁》等片走紅。)(譯者註:原文僅提這兩位名人的名字,未提姓氏,藉此表示說話者在跟他們裝熟。)表面上不是這麼說,但我感覺她在普林斯頓向來過得不太自在。」這時我們往往會轉頭翻白眼,既懷疑又厭惡。有時別人會直接吹噓自己的事蹟或人脈,例如說:「我到滾石合唱團的後台去,跟主唱米克喝了一杯啤酒。」或者說:「當年沃茲尼克(Wozniak)和賈伯斯主要是靠我爸的點子才做出蘋果二號電腦(Apple II)。」我們聽完暗自不爽,心想我們可沒這麼好騙。 

 

我們在探討為何吹噓、自我設障跟藉名人拉抬身價等做法明明時常無效,卻依然廣獲採用。乍看之下,巴結諂媚與逢迎討好也該包括在內,拍馬屁確實有時顯得造作明顯,容易適得其反。(像是有學生說:「教授,你真的教得非常好。對了,我的期中考……」)然而,我認為逢迎諂媚還是時常管用,受人稱讚的喜悅往往凌駕於看穿馬屁的不滿。此外,即使我們發現對方明顯是在拍馬屁,仍能心想至少對方認為自己有拍馬屁的價值!(我們也許心想:「她可不是跟誰都會拍馬屁的。」)逢迎諂媚乍看似應該無效,跟其餘策略半斤八兩;但逢迎諂媚其實往往管用,跟其餘策略並不相同。就如小說家米蘭‧昆德拉所言:「我們對恭維毫無招架之力!」甚至可以說,我們還未充分善用恭維策略。

 

撇開恭維不談,其餘實則不太管用的策略又該如何解釋?我想先澄清一點,那就是我們有時並不認為這些策略管用。即使使用這類策略,並不代表相信策略有效。我們每個人都曾在離開聚會以後心想:「我又來了!」或者:「我哪時可以別再這樣說?」這種有自知之明的情況不在本章的討論範圍之內。我們有時為了達成其他目的,甘願留下不佳印象,例如明知沒人會信仍硬編藉口,只因我們不想提起結果──以及結果代表的意義。(本文摘錄自《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》第一章)

 

 

書籍介紹

 

書名: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

 

作者:湯瑪斯・方洛維奇

 

出版社:先覺出版

 

出版日期:2015年6月

 

湯瑪斯・方洛維奇

 

美國康乃爾大學心理學教授,同時擔任該校行為經濟學與決策研究中心聯合主任,在行為經濟學和社會心理學領域享有盛名,被稱為「完美學者」。他與行為經濟學鼻祖阿莫斯‧特沃斯基以及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‧康納曼長期合作,研究了「熱手效應」「偏見盲點」「群聚錯覺」「自我設限」「焦點效應」「錨定效應」「後悔心理」「自我中心主義」等認知現象。

 

延伸閱讀:不懂這些,別想加薪》企劃案要寫幾頁,最讓主管滿意?

 

親愛的讀者,您加入SmartLinkin商務社群網的「LINE@」群組了嗎?立即加入,即可收到最新工作、管理、商務資訊,學習不間斷,精采文章不漏接(請用手機點擊「加入好友」連結,或是掃描QR Code加入)。

 

好友人數

 

 

嚴禁抄襲,若欲轉載,敬請註明出處「SmartLinkin商務社群網」並附上原文連結。
歡迎各大媒體交換文章連結。
圖片來源:主圖、縮圖-A_WerdanCC Licensed)
加入「SmartLinkin商務社群網」粉絲團,更多商務訊息等你關注。
嚴禁抄襲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。歡迎各媒體交換文章。

關注工作、管理、商務情報

親愛的讀者,歡迎加入「SmartM人才培訓網」Facebook粉絲團,每天更多豐富的工作、管理、商務報導等你關注與分享。

加入Line帳號,關注最新的工作、管理、商務情報,學習不間斷,精采文章不漏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