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martM 人才培訓網

新書搶先看》說服的秘訣——訴諸需求,觸及對方「痛點」

馬東
2017-08-12
新書搶先看》說服的秘訣——訴諸需求,觸及對方「痛點」
所有的說服都有一個基本的道理—不要一直強調我需要什麼,而是要想辦法找出對方需要什麼。甚至有時候,為了要達成這個目的,我們在真的找不出對方需求的時候,還要想辦法為對方創造一個需求。
而最常見的需求往往都是來自最基本的安全、舒適與自我實現。
喜歡閱讀,卻又時間不夠?讓SmartM與你一起在一年內看完100本書!三位名師聯手,每本書18分鐘直播領讀,把整本書精華以觀點、重點、系統方式,快速升級認知和開啟全新視野。平均每本不到25元、不限次數回看影片,歡迎加入:「許景泰x貴婦奈奈x謝文憲・100本商戰直播讀書會」(立即點擊報名 

如何催促「拖延症老闆」——典型錯誤:扮可憐,求老闆

現代社會,很多人都有拖延症。有人認為,拖延症就是懶;但是心理學研究表明,拖延症沒這麼簡單,它的本質是為了消除恐懼和焦慮而引發的逃避行為。加州大學的資深心理諮詢師簡.博克和他的同事曾經整理過拖延者的信條,他們發現,拖延者往往追求完美、害怕失敗,也因此對即將到來的任務產生焦慮,為了緩解這種焦慮,只好一拖再拖、逃避問題。
在職場中,每一項工作或任務都離不開團隊配合。在幾乎人人都有拖延症的大環境中,我們自己的拖延症尚且有截止日期來救,但是如果我們的老闆有拖延症,誰敢給他訂截止日期呢?就算他自己訂了截止日期,往往也是說改就改,比如:
「我這幾天太忙,來不及看,你要的檔期再往後延一延。」
面對老闆如此拖延,很多人都會說:「那就求唄!」對老闆不能強硬、不能黑臉,所以就應該努力放低身段,可憐兮兮地求老闆把該看的看了、該審的審了;中間再加一段緊急情況說明,試圖來撇清「不是我催您,是情況所迫,所以您別怪我」。
我們可以想想,這樣做,雖然沒對老闆黑臉,但是卻讓老闆變成了壞人。我們求得越可憐,讓老闆這個壞人當得越徹底;描述的情況越緊急,越是在變相暗示老闆整的爛攤子有多大。這時候,不僅工作沒推進,還可能因為不會說話而與老闆產生嫌隙。
小訣竅:減少焦慮,提供動力
第一步:真誠表示體諒,實現低阻力溝通
以我們《好好說話》為例,每週的音訊錄製出來,聽審小組會給意見,無論修改還是送剪,最後拍板上線都要經過漸彪的審核,如果他拖拖拉拉不聽、不看、不拍板,那麼最壞的結果就是當期的音訊無法上線,「開了天窗」。
假如此時漸彪真的拖延了,我們就可以這麼說:「漸彪,最近你要忙的事情好多,還 hold(掌控)得住嗎?我看你又是跑高中宣傳,又是和投資人協商,還要錄製自己的音訊,你要是有時間審我們的音訊就見鬼了。」
請注意,在這裡,我們沒有說現在離音訊上線的截止時間,也沒有讓他該拍板的時候就快點拍板,而是先羅列他目前在做的很多工作,表示他的辛苦我們都看在眼裡,所以非常理解他到現在還沒聽審音訊的原因。
這樣的對話,會讓上司感覺下屬不是來責難他的,因為責難就意味著對立和攻擊,人面對攻擊的本能反應就是開啟防禦模式,不但會產生抵抗情緒,還會自我強化之前行為的合理性,表現出來的就是死要面子不認錯。老闆一旦不認錯,而且甩出大段理由來合理化之前的拖延,我們再往下接難度就會變得更大。所以,開個好頭很關鍵。
第二步:提供後備方案,清空焦慮記憶體
剛才我們已經體諒了上司的拖延原因,上面這則案例接著就該這麼說:「看你忙得沒時間,所以我想了一下,如果你覺得實在來不及聽審這週的音訊,咱們還有一個方案,就是把後備音訊調上來,新的音訊可以以後再審。」
這就是提供後備方案。有人可能覺得,我們是想催老闆加快速度,怎麼反倒幫他找起後路了?這就是後備方案的意義—不在於上司會不會真的選擇它,而是幫助上司緩解當前開天窗的壓力,讓他覺得其實這件事沒有那麼難辦。一旦上司的壓力得到釋放,反而能在心情上緩解焦慮感,更願意面對和處理當前的狀況,甚至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。
所以,要想說服一個有焦慮情緒的老闆,最重要的就是給他安全感,最大限度地緩解他的恐懼與煩躁,釋放他的不安情緒。這個後備方案未必完美,但它的作用只是想讓上司知道,它起碼是個兜底方案,是不會出現最壞結果的。
第三步:點明短期收益,激發主體動力
還是接著上面的案例,告訴了漸彪這個後備方案之後,就可以接著跟他分析:「不過,如果這期趕趕工,上新的音訊,那就正好符合咱們職場週的主題。那些後備的音訊跟職場的關係不大。你看你只需要擠兩個小時出來,就能讓咱們這一週的產品更貼近主題,剛好也回應了上週聽眾的意見。」
這麼說有兩個關鍵點。第一,不拖延的好處在短時間內就有立竿見影的效果,這對上司來講誘惑力更大。因為恪守業務流程、樹立高層權威,這些都是高大、長遠、宏觀的好處,不如眼前本周的好評率和收聽率更為直接和貼近。第二,它強調了不拖延並不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,只需要多花兩個小時,這完全在上司的能力範圍內。兩者結合,給上司一種「踮起腳尖就能立刻摘到蘋果」的感覺,上司就有了做事情的動力。

如何說服比自己更專業的人——典型錯誤: 用「感受」評價專業,用「命令」逼迫服從 

在這個高度分工的社會裡,人人都需要與專業人士合作。但因為專業性的差距,往往使這種交流困難重重,尤其是當你要說服一個比你更專業的人接受你的意見時,更是如此。 
以和設計師溝通為例:甲方與設計師合作時,一方面,甲方覺得自己出了錢,就應該想怎麼改就怎麼改;另一方面,甲方卻感覺設計師用專業築起了高牆,就算沒有徹底拒絕甲方的要求,也總讓甲方覺得溝通困難。 
那麼,一般人在說服專業人士的過程中存在哪些誤解呢?仍然以與設計師溝通為例,很多人在勸設計師改東西時,總喜歡一上來就表達自己主觀意願上的不滿:「你這個方案不好看,具體哪兒不好看我也說不上來,就是感覺不夠高端、大器、上檔次。」然後就開始亂出主意,要人家東改西改—「要不你試試把 logo(標識)放大一點?還有標題要放大,二維碼也要大,同時要留白哦⋯⋯」(完全沒意識到「放大所有內容」和「留白」有多矛盾) 
最後就開始下命令,威脅設計師說:「你到底改不改?不改不給錢啊!」 
在這裡,甲方犯了三個錯誤:一是評價作品時只說主觀感受,讓人不服;二是提出修改建議時糾纏細節,且矛盾重重;三是用下命令的方式逼人服從。後果可想而知。但是甲方也覺得自己很委屈,因為方案的確不符合要求,不改甲方也沒法交差。
小訣竅:尊重專業,達成共識 
還拿上面這個案例來說,設計師是一個仰仗創意的職業,讓他們帶著痛苦的情緒或受迫的感覺去工作,就會影響工作品質。所以,我們要學會「無痛」勸導設計師修改方案的方法。
克制直接表達主觀感受的衝動
什麼叫主觀感受呢?它有標誌性的「三個字」特徵—「我覺得」。 
「我覺得不好看。」
「我覺得不大氣。」
「我覺得不夠有內涵。」⋯⋯
通常設計師心中的反彈會是:「你覺得不好看,但別人可能覺得好看啊!你覺得不大氣,你又不是專業設計人士,你的審美靠譜嗎?」 
討論一旦落到主觀判斷領域,我們和設計師就很容易陷入各說各話的爭執。而且,在我們沒有撕破臉表示不改不給錢的情況下,設計師完全可以用自己在設計領域的豐富經驗把我們說得無話可說。更何況,主觀感受通常十分模糊,缺乏能夠準確傳遞想法的資訊媒介。試想,如果上司或合作夥伴只知道跟我們說:「我覺得你這個方案不太行啊。」我們能瞬間準確地捕捉到他們話中的要旨嗎?所以,初步接觸一個設計方案,就算再不滿意也要沉住氣,把主觀上的不滿意細化成客觀和具體的問題。這樣,設計師才能得到修改的線索,才能進行下一步的討論。 
比如,設計師交來網站改版方案,可是我們覺得「土土的」,這個「土土的」就是一個模糊的主觀感受,聽了不僅不知道問題在哪裡,還會讓人有一種無端被指責的感覺。我們應該跟自己印象中那些「不土」的設計進行比較,並告訴設計師,是字體太過古板和常規,還是配色太沉悶,抑或是排版太密集。就算在腦海中搜索不到什麼可以對比的案例或進行描述的詞語,我們還可以上網搜索一下類似的設計,以供設計師捕捉我們的想法。 
為了更好地設計方案,這點兒功課還是值得做的,而且還能向設計師傳遞出我們的友好和誠意。但是請注意,我們所說的具體看法只是要求盡量多提供一點兒細節,而不等同於要提供專業意見。
提出抽象需求,而不是具體要求 
需求和要求的區別在於,需求是整個設計專案應該達到的總體目標,比如,塑造有親和力的品牌形象、提升某個連結的點擊率,或者是吸引使用者在頁面停留等。要求則是指對設計方案中某個細節的具體安排,比如,背景顏色要是白色,標題要使用宋體,或者 logo 要大等。 
我們要知道,設計師總是傾向於迴避問題和拒絕修改的,這是人之常情。所以我們提問題的時候不具體,就容易因為失焦而被迴避。但說到修改建議的時候,我們如果陷入細節的糾纏,不僅會捆綁設計師的手腳,導致最後的修改方案偏離應有的軌道,還會給我們彼此的溝通帶來很多摩擦。說個真實案例。 
有一位設計師,把「五四」青年節的專題配色搞成了黑色。編輯就不高興了,說:「青年節的主題色怎麼能是喪禮黑呢,必須給我改成綠色。」設計師同事立刻反駁說:「綠色不好,青年節怎麼能變綠帽節?」於是,兩人就黑色和綠色哪個更不吉利爭論了起來。
實際上,編輯完全可以只講內容需求,編輯可以這樣說:「今年『五四』青年節的主題跟環保與社會責任結合得比較緊密。你做的這個黑色是挺有個性的,現在的年輕人也挺喜歡黑色,但和咱們這個設計的主題有些不太吻合。你能不能建議一些可以實現這個需求的方案呢?」 
然後,等設計師羅列出什麼橙色、藍色、綠色的時候,我們再從裡面挑出綠色說:「我覺得你用的這個綠色就挺好,不如咱試試?」 
同樣都是改成綠色,與其直接要求設計師改,不如讓設計師提供可行性方案讓我們來挑。採取後一種溝通方式,設計師改起來一定痛快得多。當然,我們也不排除可能提出一個設計師也很認同的修改方案。這裡的關鍵不是誰來提方案,而是彼此之間要認同。 
不要下命令,要嘗試在探討中達成共識 
做為甲方或合作方的上游,面對設計師或其他合作方,最終的話語權其實是在我們手裡的,這一點毋庸置疑。所以,把一部分話語權交給設計師,設計師不僅會對我們心存感激,而且更傾向於做出對我們有利的決定。如果我們希望設計師不是推一下、動一下的做事風格,那就把權力交給他,這樣,才可能啟動設計師的創意和潛力。(本文摘錄自《好好說話》第三章,究竟出版)
書籍介紹
書名:好好說話
作者:馬東
出版社:究竟出版
出版日期:2017年8月
馬東
米未傳媒CEO,以花式廣告吸金無數。正經了得、耍得了賤、賣得了萌,用說話來擺平金主,也用語言為智慧和性情服務。
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,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。前愛奇藝首席內容官,著名主持人、製作人,中國相聲小品界藝術大師馬季之子。
2016年與「華語圈最會說話」的明星辯手們一同打造的付費音頻課程《好好說話》,教給用戶一整套應付生活場景需求的話術。於中國音訊分享平臺喜馬拉雅FM上線首日銷售額即超過2.5萬套,破500萬人民幣,第一季專輯播放量逾4800萬次。第二季《好好說話‧康永來了》亦已於2017年6月上線。
 
延伸閱讀
嚴禁抄襲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。歡迎各媒體交換文章。

關注工作、管理、商務情報

親愛的讀者,歡迎加入「SmartM人才培訓網」Facebook粉絲團,每天更多豐富的工作、管理、商務報導等你關注與分享。

加入Line帳號,關注最新的工作、管理、商務情報,學習不間斷,精采文章不漏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