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martM 人才培訓網

新書搶先看》別用嘴上的佛系,掩飾你內心的焦慮

朱清
2019-09-07
新書搶先看》別用嘴上的佛系,掩飾你內心的焦慮

內心戲太多,難怪你活得這麼累

朋友H昨晚發來消息:「我和他過不下去了。」
事實上,她在這段戀情裡已經掙扎3年了,劇情堪比八點檔倫理大劇,所有戲碼都輪番上演。不分開的理由只一條,「我倆都見過家長了,如果分手,別人怎麼看我?」
我嘆口氣,今天她這波訴苦,無非是新一輪的吐槽、委屈和發誓。很快的,她和她的男友又會拾起一地雞毛(按:生活瑣事),和好如初。
「換作是你遇上他,會怎麼選?要是朋友知道我們分開,肯定會笑我。」
每一種假設背後,都寫滿了脆弱與無力。一波三折的虐戀,分分合合的怨曲,更像是自編自導自演的苦情戲。
以前的我,也愛鑽牛角尖。
喜歡一個人,心事全要對方猜。少做點怕他不知,多做點又怕打擾到他。腦袋裡360度度湯瑪斯迴旋著關心,嘴裡卻憋不出半句好話。
等到相識久了,吵架多了,每次都是我哭成傻子,他一臉呆懵,只好怯怯道:「你說吧,我到底該怎麼做?」
現在想想,還挺遺憾的。年少時不知,「暗自揣測」是感情中最雞肋的東西。內心戲再精彩,又與他人何關?
與其讓焦慮攪亂你的情緒,偷走你的快樂,還不如真實告訴對方,那些恐懼和不安。在乎一個人,當如他所是,而非你所想。
其實,不論情場還是職場,「少給自己加戲」就是一種能力。記得剛實習時,我向學長取經。他自嘲說,初來乍到那時,自己是個「糾結狂」,能力弱卻想得又太多。
平時上班,大腦時刻都在內耗,凡見到的、聽到的都要做一番聯想;晚上睡前,突然想起今天在公司遇到的糟事,然後開始考慮辭職;碰見不投緣的同事,總感覺那人一舉一動都在針對自己……。
再後來,學長實在憋得慌,於是他決定在桌前貼上這段話:「對別人的百般注解和識讀,構不成萬分之一的別人,卻是一覽無餘的你」,反覆洗腦自己。
這麼說起來,從小到大,我在為人處世時的內心戲也不少。
偶爾話不投機,氣氛微妙,難免思忖一番:「她是不是討厭我?是不是故意的?」甚至搬出我媽,請她代為分析,此人能否做朋友?
但說真的,腦中小劇場劈里啪啦演得火熱,十之八九都是臆想。很多陳芝麻、爛穀子的事,會被記憶粉飾,會被錯覺覆寫。
本來談不上排擠,你偏偏以淚洗面;本來算不得冷落,你非得退避三舍。當你心覺對方面目可憎,他亦做出負面回饋,以牙還牙。結果惡意滋滋蔓生,兩人再難修復。
印象裡,每次跟我媽吐槽,誰誰看我不爽,誰誰心機很重,我媽都會說:「行啊,如果別人真要害你,你能躲則躲;如果避無可避,就接招唄!」
明明可以彼此欣賞,若不行,就專心做好自己。

在「選擇」面前,內心戲別太重

還有些傢伙,每天想七想八,不為別人,只為自己。
前幾天,看了一個小短片《星期六》,劇情很寫實。
在週末早晨,男主角一邊啃著香蕉,一邊盤算著今日打卡清單。他心想,等一下要洗衣服、繳信用卡帳單、洗浴室、丟垃圾、打電話給老媽、晚上順便出門找樂子……。
內心戲太多,男主角苦惱不休。他腦中排列組合無數次,試圖找出最佳方式。可是,想歸想,現實是垃圾仍在桶裡,瑣事越積越多。就這樣,日暮黃昏,月落樹梢,一天咻地過去了。
當真是這樣。有時候,心累、身倦、人疲憊,最大的問題在於資訊超載——換言之,想得太多了。
「我不知道我大學的前景在哪裡,我活得好迷茫,怎麼辦?」
「我很想出國深造,可是女孩子找個人嫁了,日子穩定點也挺好……。」
「他們都在埋頭讀書,拚命考研究所,就我還在原地踏步,好煩。」
比起情感上的起起伏伏,更糟糕的是你的懶和怕、混和等——它們會削弱你的銳力,磨損你的心氣,澆滅你的鬥志。
你被滯留在過去,停泊在未來,卻沒法專心活在眼前一刻。
學不透想學的技能,找不到想要的工作,追不到想追的女神……沒多久,你把窮人思維、階級固化、讀書無用論奉為靈藥,視作標籤。
但,僅僅聲討環境是無益的。你心裡滿是不敢要、不願賭、不還擊,「宿命論」就成了你信奉的人生哲學。
反觀身邊的大神們,似乎更容易進入解決問題的模式,而非糾結於當下令他煩憂的人或事。小戲精們還在睚眥俱裂之時,大神們早跳過對峙階段,心想著怎麼收拾爛攤子了。
其實,二十多歲的年紀,不需要你橫眉冷對獎學金,不需要你斷絕愛欲沒脾氣,更不需要你凡事洞明無所擾—只要少一點瞎算計,多一點鈍感力,你的日子會好過很多。
抱怨自己眼圈黑,膚色差,那就早睡早起多鍛煉,而非今天熬夜、明天外賣,半夜兩點刷微博。嫌棄公司沒前景,升職遙無期,那就充足準備,擇機跳槽,而非變著花樣逃避,開口閉口「不公平」。
在選擇面前,內心戲別太重。你應該比誰都清楚,有捨才有得的道理。
山要爬、廟要拜、生活要直面。別再問選左還是右,選A還是B,也別期望精神上的狗皮膏藥(按:一種外用中成藥)。你要選心,那顆撲通跳著的,你自己的心。

你不是社交恐懼,只是愛逃避

作為一個典型的「兩面派」,熟人面前,我是嬉皮笑臉會侃大山(按:北京土話,指長時間說一些瑣碎或天馬行空的事)的主兒;遇上生人,社交技能瞬間為負,話癆(按:話說的很多、沒完沒了的人)秒變冰山臉。
不想跟人說話的時候,就埋頭玩手機,假裝很忙;路上遇到相識但不熟的,揉揉眼睛全當沒看見;去一些不感興趣的場合,乾脆板著臉聽歌發呆……。
社交焦慮,藏在每個閃避的眼神中。表情包(按:以時下流行的名人、語錄、漫畫、影片截圖為素材,搭配相符的文字,來表達情感)就像是醋和辣椒,一次次調劑著我那些乾癟寡淡乏味兒的尬聊。
「先混好自己,再混圈子」、「你那不叫人脈,叫好友數量」、「低品質的社交,不如高品質的獨處」……很長一段時間,我都在拿此類雞湯安慰自己,卻並未因此輕鬆許多,反而錯失了不少良機。
和陌生人在一起沉默是金,和心上人在一起半晌無語,和主管或老闆在一起惴惴不安……只把所有錯失的良機歸結於社交恐懼,然後自暴自棄:「誰叫我內向呢! 我又有什麼辦法呢?」
逃避,大概是這個世界效力最快的毒藥。
算起來,入行自媒體快一年多了。在這個圈裡,光寫沒用,也需資源和人脈。
慢慢的,我從作者變為運營者,被迫和陌生人攀交情、談合作、打交道。
偶爾參加那些大V(按:即網路大俠或重要人物。現在通常把粉絲超過50萬人以上的人稱作大V)、小咖的線下沙龍,別人一見面就稱呼你「親愛的」,熱情的仿佛上輩子走散的閨密,我卻只能低頭訕笑,尷尬附和。
有一次,我和朋友去聽分享會。某位欣賞許久的前輩也去了,看到小夥伴們三五成群閒聊著,我雖然想融進去和他們觥籌交錯。可直到片尾曲畢,人走人散,我都沒能開口道一聲「你好」。
出門後,我打電話給老媽,抱怨道:「唉,我真是社交無能,這麼好的機會就白白錯過。」
知女莫如母,我媽瞬間音高八度:「哼,你哪內向了? 哪有病了?平時你不挺聒噪的嘛。你就是拉不下臉去問!」
我怔了、啞了。想想還真是如此。我遇上他們,就像妖怪撞見照妖鏡—那些渾身不自在,又何嘗不是因為害怕自己出醜、尷尬、被忽略。
記得初中時候,劉海剪短了一公分,我自覺醜得嚇人,返校途中全程捂著臉、扶著額。我媽卻打賭,壓根沒差別。
多少次因擔心別人說我不大方,所以搶著示好;擔心別人說我無趣,拚命找話題;擔心別人怨我負能量,一直不敢吐苦水。
「是不是我又做錯了?」、「怎麼才能讓別人喜歡?」、「她的眼神是不是在說她不太滿意?」
所謂社交恐懼,逃避的是我寡淡無光的焦慮,是害怕被拒的羞恥,更是擔心不被接納、不被認可的自卑感。
說實在的,我再矯情,充其量也只是敏感、害羞、不善人際。真正的社交恐懼症,要比我的問題嚴重得多。

沒必要當生活的主角,不完美的配角也很好

學長老余就深受其害。剛認識他那年,我大一,他大三。聽人說,平日裡他性情乖僻,上課時需要多占兩個座位,一個用來放書包,另一個隔開鄰座同學。
最嚴重的時候,他成天戴著口罩,走路都彆扭。偶爾打個招呼,像得了口吃似的,手冒冷汗、面紅耳赤,支支吾吾的發不出聲。
碰上老鄉群聚會,老余就是那種失蹤人口,請假理由花樣迭出:今天給家裡小貓看病,明天喬遷搬家忙,後天乾脆把通知靜音。
今年暑假,因為實習之事,我和老余聯繫漸多。聊了幾次,我才知,年前他辭職轉行,現在在做程式師,每天沉浸在代碼世界。
「高考志願,糊里糊塗填了市場行銷,畢業後我又逼自己做銷售。你看多少年了,我還是不喜歡,不習慣。」
「反正我不擅長社交,不如多做事,挑個能力大於圈子的工作唄!現在狀態好多了,混得還算不錯。」
聽老余說,現在的他依然不苟言笑,好在工作順他心意,和同事相處也算融洽。偶爾打個球,約個伴,倒也不怯了。
「那以後請你吃飯,你來不?」見他開朗不少,我打趣道。他頓了頓:「不去。」接著,又丟來一句:「當然是我請你。」
有時候,公眾號就像小樹洞,偶爾聽見彼此心事:
「在家像個瘋子,出門像個啞巴。」
「很怕麻煩朋友,包括催他還錢。」
「討厭欠人情,遇到突如其來的溫暖特別惶恐,總想加倍還回去。」
「喜歡靠窗的位置,喜歡單人小火鍋,喜歡不會上前推銷的小店。」
這些碎語,像極了香港歌手王菲<一人分飾兩角>的開篇歌詞:若沒要事,我便不見人。
但說真的,社交沒有所謂的有沒有用,溝通本身就是一種能力。
在學校裡,如果不和師長朋友打交道,光躲在宿舍,活得像鴕鳥,如何應對畢業後的複雜人際?身處職場,如果從來不和領導同事交流,光靠自己低頭蠻幹,拚死拚活,又怎能換來升職加薪?
任何情緒都是紙老虎,固然有暴戾一面,但殘酷吃不了人,吞噬我們的始終是內心的憂和懼。
你可以說,比起社交,你習慣獨處。就像老余一樣,朋友無須太多,性情相投才好。沒關係,這是性格使然,不必強行扭正。
你唯一要面臨的難題是:明確自己喜歡什麼。專注自己的擅長點,慢慢吸引那些你喜歡的和喜歡你的人。只有走出鏡像門,你才不必逃竄,不必驚惶,才能掙開
那道厚厚的心防。放輕鬆。生活這場大戲,從來沒有非得由誰來領銜主演。做個不被過分期待、不必害怕出錯、不用時刻完美的配角,也挺好。
試試吧!撕掉社交恐懼的標籤,開心就笑,沮喪就哭,生氣就有禮貌的懟——但願你從別人處得到的快樂,和你給自己的一樣多。
(本文摘錄自《別用嘴上的佛系,掩飾你內心的焦慮》大是文化出版)
 
書籍介紹
作者: 朱清
出版社:大是文化
出版日期:2019年07月
作者簡介
朱清

95後自媒體人、環球旅行博主、多平臺專欄作者。享受行攝在別處,走過全世界一百多座城市,步停也不停。
寫作至今,已產出五十餘篇閱讀量超過10萬次爆文,成為《人民日報》、《十點讀書》《讀者》、《意林》、《中國青年報》等主流平臺的常駐作者。
〈二十歲以後,你就是自己的過來人〉、〈當個普通人很丟臉嗎?〉等熱文點擊量超過600萬,被500個以上平臺轉載並推薦。
延伸閱讀
嚴禁抄襲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。歡迎各媒體交換文章。

關注工作、管理、商務情報

親愛的讀者,歡迎加入「SmartM人才培訓網」Facebook粉絲團,每天更多豐富的工作、管理、商務報導等你關注與分享。

加入Line帳號,關注最新的工作、管理、商務情報,學習不間斷,精采文章不漏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