垃圾屋不只是報導,已成現象
我認為「物品過量」的現象並不僅限於少數有錢人或強迫購物症患者,更是現代人的共通難題。不僅電視台都紛紛針對垃圾屋現象,進行嚴肅且深入的專題報導,據說「整理前、整理後」的節目收視率也相當高。
換言之,對觀眾來說,這些住家整理的問題絕非事不關己,而是自己也苦惱的難題。令人一看就不舒服的垃圾屋,卻能吸引如此多的注目,這正是因為畫面傳達出眾人的潛在不安心理:「說不定自己有一天也會變成這樣。」
日本家事協會(Housekeeping Association)所主辦的「整理收納顧問檢定」講座總是人潮洶湧,現場甚至聚集不少等待他人取消的候位聽眾;過去,前來聽我演講的參加者大都是有志於專業清潔、整理的人,現在卻以主婦、上班族及退休後的男女為主。
透過這些需求,我發現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渴望好好整頓一番,而這樣的願望也日漸普遍。更進一步來說,我們可以從中看出現代人的不安。
如今,迎接我們的並不是「一億總活躍社會」,而是「一億總整理社會」。
*註:「一億總活躍社會」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二○一五年提出的口號,意指無論在家庭或職場,要讓全日本一億兩千萬人口都活躍起來的相關政策。
簡單生活是一種態度
為何整頓問題會嚴重至此,我認為可以統整成一個最大原因—東西太多。
雖說從以前開始,就有許多人不擅長整理收拾,但卻未曾像現代演變為社會問題。昭和初期的日本家庭,可是更加井然有序的:四疊半的房裡擺著矮飯桌,用餐時間一到,孩子們就和爸爸媽媽、爺爺奶奶圍著餐桌吃飯。
那時候的家庭人數明明比現在還要多,家裡卻總是保持整齊,原因就在於物品很少。沒有種類繁雜的家電用品,也沒有遊戲機、遙控器、雜誌、廣告信件等。現在四散於我們客廳的各種東西,並不存在於當時的飯廳等場景。
*註:「疊」為日本獨有的空間計算單位,一疊等於一張榻榻米的大小,約為一點六平方公尺。
那時候,每樣物品都會被珍惜地使用到最後,用畢後放回固定位置。這本來應該是日本人的美學才對。只要將矮飯桌收起來,四疊半的客廳就成了空無一物、僅有榻榻米的房間。就在這樣的房間裡鋪平被墊,親子一同躺臥而眠—這應該是昭和初期常見的家庭風景吧。
想在狹小的居家空間中擁有舒適的生活,就得將所需物品減少到最低限度。我認為,這樣的觀念曾經根植於日本人的心中。然而,此觀念卻在高度經濟成長時代驟然改變。這個時代,擁有許多物品、不斷消費物品,才能彰顯財力。於是人人都開始熱中於購物。
大量的生產,支持著日本的經濟成長。人人享受著富裕的生活,家中開始出現大量物品,問題就從購物行為逐漸衍生。物品還未被徹底使用殆盡,更新更方便的產品就接連出現,刺激消費欲望。現代人不再等到耗盡現有物品後才汰舊換新,而是把那些老舊卻還堪用的東西擺到一旁,再不斷購買新物品。這樣的消費行為,導致家中開始囤積。
打個比方,這就像是轉動了水龍頭,水不斷注入,卻沒有地方可供排水。如此一來,水只會不斷累積,最後滿溢而出。
不擅長整理的三大類型
A不丟東西
不丟東西/太過執著於物品/過度節儉
B增加東西
不假思索就購入重複物品/熱愛特賣會/買來的書和雜誌看都沒看,拚命堆積
C熱愛收納整理
認為所謂的整潔,就是把東西統統收起來/東西一亂,就會馬上購買收納用品
A 不丟東西
不丟東西、太過執著於物品、過度節儉。這類型的人通常保留過多的照片、舊報紙及雜誌等「過去的東西」,卻讓最重要的「當下」生活無法安定,缺乏減少物品的認知。
B 增加東西
經常一不小心又買了同樣的東西(由於缺乏整理, 無法清楚掌握自己擁有的物品)。熱愛特賣會,物欲過剩。這類型的人在購物時欠缺深思熟慮。
不擅長整理的 三大類型
大量生產、大量消費的行為支撐著經濟,代價就是現代人在享有豐饒物質的同時,心靈卻也隨之匱乏。即便被眾多的物品圍繞,內心依然是無法滿足的空虛狀態。
C 熱愛收納整理
認為所謂的整潔就是把東西全部收起來。只要東西亂了就會馬上買收納用品。這類型的人性格一板一眼,喜歡收拾整理,卻完全沒有減少物品的觀念。因此家裡還是塞滿物品,只是外觀看不出來而已。他們總是被整理工作追著跑,不知不覺累積了許多壓力。
書籍介紹
作者: 古堅純子
出版社:今周刊
出版日期:2019年09月
作者簡介
古堅純子(Furukata Junko)
1998年進入老牌的家事代辦服務公司。20年來貫徹事必躬親的工作態度,造訪過2000戶以上的住家,精熟整理收納的方法與技巧。擁有整理收納顧問一級證照,任職企業內部的整理收納經理。除了為個人住宅與企業提供整理收納諮詢、收納服務外,也協助開發大型家電廠商的收納商品。亦接受眾多電視、廣播、雜誌等媒體訪問,更不斷受邀進行演說,聽眾橫跨廣大世代。
譯者簡介
郭子菱
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,京都同志社大學交換生。現為自由譯者兼插畫家,表達出文字與圖像的意境,即是對工作的堅持。
譯有《雲沒有回答》《最強經營企劃書 帶來66億年營業額B6手帳》《職場問題地圖》等作品。
延伸閱讀